从0到83的飞跃 ——德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掠影
2024年9月5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采集,齐河县00后小伙席海洋,成功采集240ml造血干细胞。这袋生命的种子,为一位80后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席海洋成为山东省第1532例、德州市第83例、齐河县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山东省分库德州市工作站从2004年正式成立。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砥砺奋进,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使命担当,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成功完成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开启德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新篇章。
从无到有,德州造血干细胞捐献按下启动键
2011年的某天,在山东省立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医生拿着一个装有暗红色血液的袋子,告诉躺在床上的他:“这就是你挽救别人生命的造血干细胞。”这个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叫董林,是德州市首例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2009年5月,董林加入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两年后,他接到德州市红十字会通知,被告知其血样数据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当征求其捐献意向时,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因为他知道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机率很小,大约是十万分之一,一旦配型成功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
2011年3月3日,德州市红十字会为董林举行了欢送仪式。“虽然不知道我将要救助谁,但看到这么多领导和同志们关心、支持我,就更觉得我的这一决定很有意义。”董林激动地说。
捐献当日,省、市红十字会的领导给他送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颁发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和奖章,“帮助一个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能给双方都带来阳光。衷心希望受捐助者早日康复!”董林对当时到场采访的媒体朋友们说。董林的捐献事迹被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2013年,董林再次当父亲,迎来了第二个可爱的宝宝。“我用事实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还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够站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行列里来,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董林说。
董林的捐献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荣获“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荣誉证章”“山东省红十字会荣誉会员”“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德州市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弘扬了人间真爱,为德州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按下了启动键。
马不停蹄 ,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80例
2021年2月2日,乐陵市“90后”小伙孙鑫第二次撸袖,捐献出了103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用于救治一名16个月前他曾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过的白血病患者。孙鑫成为我市首例一个人连续捐献两次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我早已将这个孩子当成血脉相连的亲人了。”当被问及如果患者再次向他求助,是否还愿意捐献时,孙鑫表示:“救人就要救到底,只要孩子的家人不放弃,我会一帮到底!”
2011年10月,陵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王焕涛与一加拿大籍患者配型成功,成为我市造血干细胞涉外捐献第一人。“能救助一名外籍人士,我感到很自豪。现在还有人担心捐献会影响身体健康,其实,捐献就像献血一样,无损健康,却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还有2021年,为能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个月就减重20斤的庆云县第一中学的物理老师李德新。2016年,为了捐献,做出延迟生育先救人的决定德州市妇幼保健院护士孟海燕,“这个决定我丝毫不后悔,救死扶伤本就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我为此而骄傲。”2019年7月,德州市禄王墓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杨佳慧,接触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便立即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只要祖国和人民群众有需要,我会积极响应,有召必回,有求必应,贡献全部力量。”最终杨佳慧成为我市第49例捐献者,如同一道光,点亮他人的生命之路……
从0到83,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位患者重获新生,一个家庭重获幸福。这83例捐献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却不约而同地在患者最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伸出援手,为患者送上珍贵的“生命种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十字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写了新时代无私大爱的和谐乐章。
踔厉奋发,入库志愿者达14491人份
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点燃患者生命曙光的火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越多,库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配型捐献者的机会就越多,“生机”就越大。
为加强宣传动员招募工作,德州市红十字会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作为“博爱德州”品牌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捐献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每年的“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献血者日”“世界急救日”“世界骨髓捐献者日”等重要节点,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传活动,通过捐献者讲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等,向市民普及捐献知识,消除顾虑,让“捐献救人、无损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德州市红十字会在初筛、再动员阶段做好服务工作,对于采集血样较早的,通过所留信息和年份帮助志愿者回忆,唤醒志愿者采集血样的初衷和爱心。详细介绍从初筛到捐献的每个环节步骤,对于捐献者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让捐献者完全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流程。
为了激励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献队伍,2018年,德州市将造血干细胞捐献群体纳入见义勇为表彰,并设立“博爱德州?人道奉献”模范人物奖项,并连续两年举办颁奖仪式,对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授予“博爱德州?人道奉献”模范人物称号。83例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融入“大德之州,大爱之城”的德州城市品格的生动体现。
目前,德州市入库志愿者已达14491人份,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为中华骨髓库注入了新生力量。
奋楫争先,用行动汇聚爱心“火种”
从第1例到第83例,每一例成功的捐献都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也得益于德州市红十字会为每一位捐献者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二十年来,德州市红十字会始终不断加大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报名登记、血样采集以及捐献服务、推优激励等工作,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志愿者黄军正是德州市的第19例捐献者,接到再动员的电话后(当时还没有初筛环节),怕家人担心,他一直瞒着家人,甚至连他爱人也没有说,在没有陪护的情况下自己去济南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条26岁的年轻生命。
两年前他的爱人不幸患上了癌症,得知情况后,经省红十字会的积极协调,德州市红十字会为他爱人申请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提供的“人道救助金”2万元。捐献者是救人的英雄,红十字会也尽最大努力让这些捐献者感受到社会的爱和温暖。
志愿者蔺子军于2017年捐献,当得知自己和一个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他一点没犹豫,马上同意捐献。他说过一句话,让德州市红十字工作人员印象特别深,他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也没啥机会做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救人这件事,俺是义不容辞。”捐献回来后,蔺子军说:“大部分人都理解他的初心,但有个别人说他捐献是为了出风头,刚听到这话的时候心里真不舒服,不过后来一想,自己救活了一条人命,挽救了一个家庭。捐献能让俺自己的心安,就不管别人说啥了。”
“通过这件事,说明我们红十字会的工作,尤其是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方面,还有很多努力要做,不能让我们的捐献者做了好事还寒心。”德州市红十字会会业务部部长马立伟表示。
下一步,德州市红十字会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宣传效果,同时做好捐献期间的服务和关怀慰问工作。同时,也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列,创造越来越多的生命奇迹。